Life, Priceless

My Diary. My Unexpected Journey. There and Back Again. And What Happened After. - J.R.R Tolkien

Essse Caffe Miscela Masini

essse-miscela-masini-s.jpg

喝過一輪美國精品烘培廠烘的 espresso 豆之後,
來換個風味, 方向都大不同的義大利烘培豆,
Miscela Masini 是 Essse Caffe 的頂級烘培豆,
第一印象是她的香味, 相當強烈獨特的味道,
怎麼形容呢? 像是把苦甜巧克力融化之後混著
磨碎的杏仁粉塗在皮件上的氣味.

萃取的 espresso 有著厚實黏稠深紅赭色的 Crema,
咖啡的味道跟她的香味一致, 濃厚的杏仁, 巧克力,
混著威士忌/蘭姆酒熟成的味道.

跟上回的 Miscela D'oro Grand Aroma 整體經驗類似,
不是靠保留咖啡豆原始的風味, 而是烘培藝術成熟的展現.

這款 espresso, 也是適合放些糖, 攪拌一下一口喝掉的.

有個義大利人說過 (我覺得很有道理的):
”espresso 放點糖也許是許多義大利人的習慣,
但是有時候少許的糖可以襯脫出不加糖沒注意道的風味,
因而增加飲用 espressso 的樂趣.“

對於本身已經 fruity and bright 的咖啡來說,
加了糖不免更改了保留原本咖啡果子味的原意,
對於不喜歡甜味葡萄酒的我更是 no no.

但是大多數在義大利喝的咖啡果酸感都偏低,
crema 口感綿密, 加了少許的糖反而略略有提升酸味,
讓整體感覺較為有變化.

對於重點不在保持未烘咖啡生豆特質的咖啡來說,
不一定要拘泥在於一定要 '無糖原味' 或是直接覺得
加糖是遮掩咖啡缺點的方法. 因為, 難喝的咖啡
就算加糖仍然難以入口, 堅持一個頑固的原則不如
偶而, 適時的加點糖, 畢竟享受ㄧ杯美好的咖啡才是
最終的目的. (當然, 為甜而盲目加糖跟這是兩碼子事!)

就算這樣, 美國精品烘培店的豆子我仍然不會想到要
加糖的, illy 我也不會加糖, 照這樣來說, 是不是加糖
能 enhance 的味道跟摻了 robusta 豆子有關聯呢?

essse-cappa-s.jpg

有朋友說, 下一步就是自己烘豆了吧?
其實我從來沒想過要自己烘豆,
跟學習用不同的工具泡出好喝的咖啡不同,
烘豆這回事, 是真的困難, 就算努力加天份,
也不見得能成功, 真的有興趣而不特定要追求
完美的話可以拿這當休閒嗜好, 但目的如果是
要做到專業烘豆廠的程度的話我想是非常難的.

Home Barista 裡有前輩說過, 自己烘豆在手沖
上得到的滿意度遠遠高於用來萃取 espresso,
因為 espresso 因為濃縮, 所以每個味道方向
好壞都像透過麥克風一樣的放大. 這時專業與
非專業的差別就很明顯了, 我能想到的問題
是非 SO 的 Blend, 專業廠的配方是 trite and true.
個人豆種的種類來源先天已經有限制, 沒法做太多
的錯誤嘗試, 如果只想喝好喝的咖啡直接買可能
更直接. 當然做為嗜好來說考量又不一樣了.
如果不是在技術上受到太大的挫折, 自己動手
的成就感本身就是一種回饋.

可是我喝得實在少, 烘豆當興趣的話沒經濟效益,
最近工作之外多餘的時間又越來越少,
時間, 有其他更多想做的事, 想陪的人.

年輕的時候總覺得時間多得用不完,
年紀越來越大, 逐漸發現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
比時間更昂貴.

選擇, 也就漸漸不一樣了.

  1. 2012/04/23(月) 20:26:16|
  2. 咖啡
  3. | 引用:0
  4. | 留言:3

3D 電影, 頭痛 etc

週日去看了 3D 的鐵達尼號,
沒有想像中沈船的立體效果,
但有每回看 3D 電影的後遺症 - 頭痛.

聽說是因為眼睛的肌肉沒能適應
人為製造出來的景深視覺效果,
看完電影之後頭斷斷續續的痛到第二天.

我相當排斥吃藥, 如非逼到走頭無路絕對不吃藥,
但持續像是閃電打雷 (閃電般快速, 雷般的震撼)般
的頭痛, 痛得讓人束手無策. 先試 Tylenol,
如預計中的並沒有效果.

而且有越緊張頭痛越變本加厲的趨勢,
我假設至少得讓頭痛停止一段時間,
不持續緊張才能自己調整恢復正常,
麻醉性止痛藥果然夠強,
吃了之後疼痛像是關了水龍頭一樣的消失.

四小時的藥效過了好久頭也不再痛 (cross my fingers!)

換個話題,

話說三月底的時候美國的大樂透 (MegaMillion)
開出了 656 millions 的 jackpot 大獎. 由三位幸運兒均分.

當然樂透 (lottery) 不只有最受歡迎的 MegaMillion,
還有比較不受關注, 地方性較小型的樂透獎. 雖然也許
中獎金額比不上大樂透, 統計上的期望值有時候反而高
得多.

因為職業方向, 我和 CC 的的周圍會買樂透的人可以說
少之又少, 他的同事說樂透是個糟透了的投資, 但就像
買餅乾一樣, 自娛娛人回饋的價值遠高於期待投資的收穫.
我偶而跟同事聊天提到樂透的 jackpot 很高可以買了, 得
到的反應則是一付不可置信的 "You should know better!"
當然, 我們甚少買樂透, 但是對於這個遊戲有個公式.

** 以下期望值是以 $1 投資計算.

mega million 的中獎機率 (odds) approx 1:175 millions
通常單期獎金一但超過 100 millions, 該期購買的人就會明顯
狂增, jackpot 金額越高, 獎金累積的速度也越快. 上回三天
之內就嚇人的售出 440 millions 的彩卷. 只是, 就算獎金高到
175 millions, 期望值是遠低於 1 的, 因為中獎的金額需要課
相當重的稅 (一次全領扣 40+%). 更不用說越多人買也同時
代表會有其他幸運兒跟你一起分獎金.

三月底當全美瘋狂投入購買 MegaMillion 想要中這個史上
最高的 jackpot 獎金的時候, 其實當時另一個33 millions
的地方小樂透期望值更高. 簡單來說 -

1) odds 多了一個 order : approx 1:12 millions
(ex. 前五碼從 1-56 選數字, 變成 1-50 選數字聽起來似乎
差沒有多少但是 odds 變高很多)
2) 購買人數少, 多人中獎機率極低

這時期望值接近 1.6 (平均花費 $1 回收 $1.6),
以彩卷來說簡直是 once in a blue moon,
相較於 656 mil 大獎那期有售出接近 440 mil 彩票.
考慮別人跟你分享彩金的機率與 40% 的稅金支出的話,
期望值才 0.6. 可以說是雖然獎金大看起來誘人但是
反而是比較之下較為不利的投資, 更別說風險還沒考慮.

for the fun of it, 我們如果很偶然看到樂透數字在期望值
大的時候會買一張碰運氣, 買一張的原因則是從 0 -> 1
變化最大.

當然這純粹是理論性的遊戲計算. 我常笑說, 中獎的人不會
也不去算期望值. 會算的人不會拿這做投資.

但以地方政府來說, 這可是一筆非常好的稅收, 不花力氣,
也沒人抱怨, 就可以從彩卷消費上征收33% 的稅. 難怪全美國
有四十多州有銷售熱透彩卷.

  1. 2012/04/13(金) 19:49:42|
  2. 生活
  3. | 引用:0
  4. | 留言:6

Documentary of a genius

gould.jpg

最近在 netflix 線上看了兩部 gould 的紀錄片 -

Genius Within - The Inner Life of Glenn Gould (2009)

以及

32 short films about Glenn Gould (1993)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他與眾不同的地方,
不同的程度有多有少, 多過一個界限之後常被
歸類成怪胎, 更過頭的話就成瘋子.

Gould 從不特意掩藏與一般人不一樣的習慣, 他一年四季
都穿著大衣戴著厚厚的手套, 演奏前手臂要泡熱水, 他鍾愛
的 CD318 鋼琴, 還有總是帶著到到處走, 鋸掉 6 吋椅腳
的鋼琴椅... 等都全不掩飾, 但同時他又是個極為保護自己隱私
的人. 所以除了他的親人朋友以及跟他一起工作的人之外其他
的人對他可以說接近一無所知, 只能憑靠幻想以及報導, 聽說等
猜測他的一切. 這一點對於 entertainment 來說簡直是宣傳
造勢的大優點, 可 Gould 一點也不在乎.

他就是他, 行為不像是嚴謹的 classical musician,
天才般的執著以及我行我素, 可以完全把外界對他的期望
放在一旁不與理會, 但是在許多地方他又是再也普通得
不過的平凡人, 有著稚子般純真的心, 會愛人, 渴望被愛,
會傷心失望, 同時也有各種人性的缺點.

兩部紀錄片對於 Gould 的敘述大多還是圍繞在這些我們
已經知道的事實上, The Inner Life of Glenn Gould 訪問
了 Gould 四周的人, 用一個比較像是傳記的方式來紀錄
他的一生, 透過跟他比較接近的人的第三人稱來看他,
我覺得較為客觀也為他留下比較多人性的空間.

32 short films 則淪落於導演主觀特意塑造環境衝突性喧染的
戲劇角色, 反而失去 Gould 的立體面, 感受到的是導演想講的東西,
卻看不到藝術家本身, 看到中間的時候我已經覺得被導演的主觀意識
壓抑到幾乎窒息, 只能草草跳到片尾.

Genius 在蜕去光環之下, 本質上大家都是一樣的凡人,
但是能夠知道並堅持自己想要的夢, 不是選擇一條容易走的,
大多數人都在走的路, 人生不是更有趣味嗎?



  1. 2012/04/02(月) 21:45:04|
  2. 電影
  3. | 引用:0
  4. | 留言:0